網站內容包含人體構造、疾病、與手術的影像與影片,敬請斟酌閱覽;與網站內容相關的可辨識資料均已去連結,以維護患者隱私。
顯示具有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7日

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的發生原因為外因性〈exogenous〉或內因性〈endogenous〉的未平衡雌激素〈unopposed estrogen〉,多餘的雌激素來源包括:肥胖、長期不排卵〈anovulation〉、多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ian disease〉、分泌雌激素的腫瘤〈granulosa cell tumor〉、或者是近來有些學者懷疑的環境賀爾蒙。

子宮內膜增生依照細胞的單純性以及有沒有非典型表現〈atypia〉,分成四種類型,包括: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simple hyperplasia〉、複雜性子宮內膜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單純性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simple atypical hyperplasia〉、與複雜性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complex atypical hyperplasia〉,13 % ~ 43 %有非典型表現子宮內膜增生會同時存在有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在同時合併有子宮內膜癌的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當中,雖然大部分〈63 %〉是屬於最早期的病變〈grade I lesions confined to the endometrium〉,但已有31 %的患者其子宮內膜癌細胞已侵犯子宮肌肉層〈myometrial invasion〉。

子宮內膜增生的臨床表現通常為不正常出血,包括:經血過多、非生理期間出血、或停經後出血,有些患者會因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較厚、或因子宮頸抹片出現子宮內膜細胞而發現,診斷的方法必須依賴子宮內膜切片〈endometrial biopsy〉或子宮內容物刮除手術〈diagnostic dilation and curettage〉取得子宮內膜組織,經過病理組織的檢查才能確診。

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依據病理組織學的報告而不同,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與複雜性子宮內膜增生若未含非典型細胞,與子宮內膜癌的關連性比較低,通常只需要一般賀爾蒙療法例如黃體素〈progestogen; synthetic progestin or progesterone〉即可,不需切除子宮。

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要考慮到患者的年紀、生育計畫、避孕需求、疾病病史、以及個人意願;若患者已不想再生產,子宮切除為最佳的選擇,切除的方法可以用微創手術的方式來進行,至於要不要同時切除卵巢,則要考慮是不是同時有其他疾病如乳癌、家族病史、年齡等因素;若患者拒絕切除子宮,必須要接受較高階的賀爾蒙治療〈megestrol, 160 mg/day in divided doses〉,並且建議至少一年內必須每三個月接受一次子宮內容物刮除手術,以評估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De Saia PJ and Creasman WT. Clinical Gynecologic Oncology, 8th edition, 2012.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一名48歲女性因子宮頸抹片出現子宮內膜細胞,經超音波檢查與子宮內容物刮除手確診為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

由於患者同意切除子宮,於是安排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術中發現患者同時有子宮肌瘤與骨盆沾黏的狀況。

手術完成

2013年8月7日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

一名中年女士因子宮肌腺症已於門診追蹤兩年,平時有生理痛與貧血的現象,這次因在外院發現血紅素低於10 g/dL且CA-125數值異常而回診,經超音波發現子宮肌腺症有比較嚴重的狀況,子宮大小已達9.9公分,於是要求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

手術時發現患者的子宮因子宮肌腺症而明顯腫大,同時患者的腸道、卵巢、子宮之間有沾黏的狀況,先以腹腔鏡式手術撥離沾黏,接著分離子宮與左右兩側圓韌帶、輸卵管、卵巢、與膀胱子宮腹膜之後,後續再以陰道式手術完成子宮全切除的手術。

子宮切除後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嗎?

當因身體狀況或疾病而必須考慮切除子宮時,「子宮切除之後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常常是患者以及家人最想知道的事項之一。

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7月發表其自1996年起、多家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他們前瞻性地每年追蹤3302位停經前接受子宮切除手術的婦女,追蹤的項目包括一些生活型態、血壓、與血液方面已知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風險因子,研究分析之後發現,婦女於中年切除子宮,並不會提高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資料
Matthews KA, Gibson CJ, El Khoudary SR, Thurston RC. Change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by hysterectomy status with and without oophorectomy: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Am J Coll Cardiol 2013;62:191-200.

2013年8月3日

子宮肌腺症

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是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的一種,當子宮內膜的組織〈ectopic endometrial tissue〉出現在子宮肌肉層,引起子宮肌肉肥厚與硬化時即為子宮肌腺症,三分之一罹患子宮肌腺症的婦女是無症狀的,若表現出症狀,常會是生理痛、經血過多、慢性腹痛、或其他非特定的症狀;子宮肌腺症的診斷常需依賴影像學檢查,婦科醫師最常使用的工具為超音波檢查,超音波除了可以顯示出子宮肌腺症的存在,也可評估其範圍,以及有沒有相關的病灶,像是子宮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瘤等等;至於子宮肌腺症的治療方式則需考量包括症狀的嚴重程度、疾病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年紀、患者的生育計畫、患者的意願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等諸多因素,給予藥物或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止痛藥或賀爾蒙類的藥物,手術的方式則需依患者的個別情況,選擇傳統剖腹式、腹腔鏡式、或達文西手術的方式。

一位中年單身女士多年前曾因卵巢巧克力囊腫與生理痛接受腹腔鏡卵巢囊腫切除手術,手術後幾年又開始出現生理痛,當時發現子宮有子宮肌腺症,因此一直於門診追蹤與藥物治療包括賀爾蒙藥物與止痛藥,最近由於疼痛程度加劇,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因子宮肌腺症有增大的情況,於是考慮切除子宮。

進行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LAVH〉時,發現子宮因子宮肌腺症而呈現充血肥厚的狀況,兩側卵巢與輸卵管、膀胱、與大腸皆與子宮形成緻密的沾黏,沾黏撥離之後,先進行右側圓韌帶、右側輸卵管、與右側卵巢與子宮的分離步驟。

接著進行左側圓韌帶、左側輸卵管、與左側卵巢與子宮的分離步驟,此部位構造與子宮的沾黏更為緊密厚實,所有組織幾乎完全附著到左側子宮,此步驟完成之後,接著進行膀胱與子宮的分離、以及大腸與子宮沾黏的撥離;之後再經由陰道手術的方式,結紮與分離左右兩側子宮動脈與子宮兩側的結締組織,最後再取出子宮。

2013年6月17日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切除手術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LAVH〉的適應症:
1. 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
2. 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
3. 子宮肌腺瘤〈adenomyoma〉
4. 慢性骨盆腔發炎〈chronic pelvic inflmmatory disease〉等良性疾病。
子宮肌腺症合併子宮肌瘤

腹腔鏡式陰道子宮全切除手術完成